学术著作要等“身”更要等“心

作者:  时间:2018-09-16  热度:

  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5月19日新华社)

  学术追求,是知识探索的更高层次;知识界的广大学者们,更是一国文化水平的重要代表者。但学术并非只讲“术”就够了,其也要同时论“道”,才能达到学术高峰,造就出更多不世出的学术大师来。如果学者心中只有术,就有可能陷入为“术”而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的地步,则学术伦理弃之如敝履的现象就会发生。习总书记所言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就会出现,这更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因此,对我们的学者而言,一定要树立著作等“身”更要等“心”的学术道德理念。

  学术成果,其不仅仅只是学者们用于博得名与利的一个工具或“道具”,而应是其对学术所作贡献的重要代表作。如果学术研究粗制滥造,甚至出现低级错误,或者更是浮夸成风;进而为达功利目的,采取抄袭等非法目的制造虚假学术成果,这就是学术态度与学术精神的深层次问题了。这种学术失范现象的背后,也会有学术不端问题,甚至是学术腐败问题产生,我们当然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更要严查深究才对。

  市场经济进入我们的社会并不太久,经济与社会、文化、思想的碰撞,仍在激烈地揉和与融汇中;社会道德的提升,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不说,学术领域也暂时性地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现象。像急功近利之下,一些学术研究出现了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现象;还有的学术研究缺乏实践,过于闭门造车;这种坐而论道现象,难以得到现实的检验和人民的服膺。更有甚者,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的学术道德低下的环境下,像权学交易、钱学交易、色学交易等,也就有可能发生。

  我们当然要对此学术失范现象“零容忍”。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规范、制度与法规,对学术著作采取不同层级的审核、抽检与复查,不让假的变成真的,更不能让弄假成真者,有着“木已成舟”、你奈我何的讽刺画面出现。同时,还需要学术界的“良知者”更多,对发现的抄袭等学术违规现象,敢于发声指出,让其处于广泛的监督之下。同时,利用当今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构建起学术诚信数据库,让学术失范者留其痕,对其学术道路及人生之路构成影响,这就会让“身后有余忘缩手”者止步,从而走向学术正道中来。

  学术领域应像同志所言:“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当人们不仅只是以著作等“身”,来检视一名学者的成就,更是以其是否著作等“心”,作为检验其学术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时,则学者们的学识与社会责任、高尚的人格魅力就能融会贯通,其就能在“开天地、继绝学”的“高大上”中,既能成就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更实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立世的成就。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