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张子彬老师,1963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9月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77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开诊,张子彬老师与其他老师一样,一边在学校进行医学理论教学,一边在附属医院为患者坐诊。
大众网滨州1月4日讯(记者 季青云 通讯员 王素芳)张子彬老师,1963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9月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70年10月,在党的号召下,张子彬老师随青岛医学院搬迁至滨州(当时为惠民地区北镇)办学,以后建立了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74年,学校三分之二的教职工面临回迁青岛,而张子彬老师与其他的300多名职工义无反顾的执行党的政策,继续留在北镇办学,发展医学事业。在校任教期间,他发起和创建了我校发展史上第一个学术性合法社团--中国心力衰竭协会。主编、参编《心力衰竭》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学》等共38本医学著作,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内外科研成果及科技进步奖35响,为我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柏油路,黄土盖,电线年刚到北镇时的情景,张子彬记忆犹新。张子彬说,当时的交通设施很不发达,从青岛到北镇需要8个小时以上的路程,道路狭窄,弯弯曲曲,车速很慢,过黄河时还需要走水陆小船摆渡。
柏油路,黄土盖,电话不如跑的快几句顺口溜生动反映当时通讯设施不发达的状况。当时张子彬老师的家属还在潍坊寿光工作,而电话通讯,都是手摇式电话。中断线及总机都是人工手动接转。因此,打一次电话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经常占线打不通。从潍坊打来的电话要先接通滨州老校区东面的邮电局的电话。听电话,需要从学校一直跑到邮电局才能接听。张子彬说,当时职工家庭没有电话机,往寿光打电话也必须要邮电局去。
学校到地区医院到处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雨季,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50米的距离变成了大泥塘,泥泞难走。出门距离不到3华里的路程,需要走上一个多少时。当时没有出租车、公交车,就连骑自行车的人都很少。当时的老师都风趣的称出门就等于上了坐11路公交车,其实11路就是象征着人的两条腿。
不但是出门,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饮水都很成问题。当时北镇只有一个自来水厂,但生产能力非常低,水也大都是盐碱水,水流速度非常慢,职工们的生活用水只能靠源自里的几个公用水龙头,造成了提着桶,挑着担,早晚排队一长串当时的水龙头出水就像输液一样,一滴滴需要耐心等待。冬天非常难熬,办公室及教室取暖都要用火炉,却没有烟囱,满屋子都是煤烟和灰尘,卫生条件极差。许多职工家庭,每天早上5点起床用煤生炉子做饭,天天像过大年一样。
虽然当时的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还没有建立附属医院,但张子彬老师却时刻谨记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筹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完成教学计划,张子彬老师每逢周末或寒暑假就坐火车返回青岛,在附属医院中继续积累临床经验,便于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使用。
1979年初,张子彬老师回到学校。在外见习一年的他迫切感觉到因目前医学教研著作的匮乏,对医学研究人员学习所带来的不便。为了能更加广泛地向医学学术人才传播医学知识,他决定通过自己在上海进修事所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成书。张子彬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向校党委进行了汇报,党委成员给予了高度赞誉,并表示全力以赴支持张子彬老师。
1990年6月,全国心理衰竭专题研讨会在青岛举行,张子彬老师代表滨州医学院出席会议,作为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他与来自全国主要城市的心内科专家一起成立了心力衰竭编著委员会(心衰编委会),他当选为首席主编,在该会的基础上,1991年正式成立中国心力衰竭协会(2012年更名为学会),上述学术活动得到滨州医学院的大力支持,并派科研处李治淮处长到会协助组织会议,这是滨医发展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学术性合法社团,张子彬老师作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当选第一至第六届主任委员。会址设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并写入该协会会章中,学校作为协会主管部门,发出滨医函字文件予以确认,进行注册登记。
1992年,在滨医与国际医学界交流史上,第一位国际著名医学专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郑宗锷博士于来我校访问,受聘为我院名誉教授及名誉院长,作学术报告,并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中进行合作。我校第一次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滨医的影响和促进了医、教、研的提高。郑博士当选为协会名誉主任委员和编委会第二主编。
1997年,按照国家规定,张子彬老师60岁那年办理了退休手续,卸下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及心内科主任的职务,却没有卸下他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下一代医学人员的责任。他向往常一样,每个星期4次到病房带见习生,和其他主任医师一起查病房,参与会诊。直至因年事已高导致耳背,返聘工作6年后,于2003年才无奈的放下了手中的听诊器。
张子彬老师从1997年办理退休手续至今已17年,但他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始终没有消减。期间他共主编、参编了19本医学著作,与退休前出版的医学著作数持平,目前累计共38本医学著作。不单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退休期间,校党委下达的每一分文件和每一次会议精神,张子彬老师都会和其他退休老干部一样认真学习,领会党委的会议精神,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张子彬老师说,我有机会到高等学府接受教育,靠国家发的一等助学金圆我大学梦,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为人民服务,都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母校给了我许多荣誉,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200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一切都是党培育我的结果,抚今忆昔,感概万千,千言万语归为一句话,永远跟党走,绝不辜负党的委托和人民的信任。从上学、就业工作至今50多年,我的心中只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安排,感恩回报,继续贡献。
张子彬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先后离开学校及附属医院,造成人才流失的危机,所带来的困难比当时物质生活所带来的苦难还要严重。而当时校领导出台了许多政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并成功建立烟台校区,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充分利用了烟台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改变了滨医的发展前景和命运,这是战略性决策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意义,赢得了重要机遇。
张子彬说,回顾过去走过的50余年的足迹,可以说,我是青医的魂,滨医的心。老青医艰苦的年代,对所有教职工也是一种锻炼和考研。形成了滨医人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的传统和毅力,是产生和养成滨医精神的基础,造就了一大批不怕困难、艰苦创业、为滨医发展默默无私奉献的干部和教职工队伍,成为今天滨医的宝贵财富。今后我一定继承发扬了老青医的传统,一如既往关心滨医的发展,弘扬滨医精神,心系滨医,与滨医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与滨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滨医梦,将我院建成国内知名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