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称章太炎、蔡元培等为学术大师,并不是因为在A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文章,也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国家级项目,而是因为他们的论著达到我们心中的大师标准。
我们之所以称章太炎、蔡元培等为学术大师,并不是因为在A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文章,也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国家级项目,而是因为他们的论著达到我们心中的大师标准。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一领域每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数量已远远超过美国。但与之相伴的怪象是,高质量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论著并不多,而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更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量多质差”的不正常现象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我国科研成果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僵化。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评价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利于区分“真人才”和“假人才”。
我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制定了量化考核指标,并据此来考核每个社科研究人员的科研业绩。但这些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僵化,无法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在高校,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研成果统计考核期限太短,不利于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国各高校一般在每学年结束时统计每位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并将此作为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依据。这一机制显然有促使教师在短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作用;但难以孵化出高质量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论著。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一个教师用一年或几年时间来思考、探究一个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仔细雕琢一篇论文,这通常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相反,如果他在一年之中要写5篇或更多的论文,那么,其文章的质量便不可能很高。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目前的考核指标相当僵化、单一。目前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将发表或出版的论著数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将评价论文质量的标准简单地与指定的若干A、B类核心刊物挂钩;凡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便属于高质量的论文,否则便属于质量较差的文章。
这种标准比较简单、易于操作、方便管理,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容易误将“假人才”认定为“真人才”,而将真正的“人才”视为“非人才”。因为,未必所有在A、B类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质量都很高,而在非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均很差。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在A、B类核心刊物上刊发的文章,其质量不敢恭维。但按照我们的评估指标,该文章依然属于优秀的文章,其作者也属于得到重点支持的“优秀人才”。反之,在非核心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也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论文,哪怕作者很有才学,但我们的评估指标并没有将此类作者认定为“人才”,更不用说“优秀人才”了,这样,他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其结果是:该得到优先发展机会的“真人才”没有得到鼓励,而“假人才”却得到了重视。
事实上,这并不属于个别现象。因为被指定为A、B类核心刊物数量十分有限,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指定数本刊物为A、B类核心,而全国在同一领域中通常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科研人员,所以,只有极少数教师才有机会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大多数教师只能在非核心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但如上所述,不管后者的文章写得多么精彩、多有思想,按照我们的指标,它均属于内容很一般的文章。
而关于目前高校教师的量化考核,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过分重视项目、轻视论著。在我国高校的绩效评估指标中,项目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如下:其一,有无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决定着教师的职称晋升;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项目,他便无法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其二,在绩效考核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将一个国家级项目等同于几篇CSSCI论文、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等同于10篇CS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