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cientist网站上有一篇报道 “Retracted: highly cited paper”,学者Boris Cheskis在2002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至今累计被引用190次的论文被撤稿。有这么高影响力的论文,相信职称评定和基金申请有了这个筹码多了多少优势,顺利很多吧。该骗的都骗了,是不是该还的时候了呢?
再想想国内这两年报道出很多关于院士,校长,院长,甚至政府官员学术腐败,他们也早已经名利双收,而且可能还在谋求着更多的名利,可是学术圈就是高处不胜寒,名利让你生活在大众之下,名利的光环下,“爱屋及乌”,读你论文的人多了,是刺总会被挑出来的?
见诸于报端使之公众化的往往是这些大学者,大官僚,当然也不乏一些研究生,普通的教授,但是后者的群体或许太大了,要抓可以抓很多,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他们的“落马”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呢?
一:“都是署名惹的祸”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PNAS的论文,被指责学术不端的学者Boris Cheskis在那篇惹祸的论文的五个作者中署名最后一个,但是通信作者身份只能让他来对这篇文章负主要责任。
再想到去年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在院士评选之际,因为学生的一篇会议论文抄袭被推上了媒体,在那篇论文中,周校长也只是最后署名作者。可见通信作者更是一种责任和风险。如果只看论文工作的本身,或许这个工作通信作者只是提供了经费,提出了科研问题,而科研问题的解决或许都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的主要功和过了。看来项目负责人,导师轻轻松松署名是个荣耀与风险并存的事,说不定这一笔下去,就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二:“都是SCI影响因子惹的祸”
现在评职称,申请经费,拉项目,评奖都需要论文,一张简历,论文列表就是你的名片,就是你的招牌。懂行的评委还能看看你的文章内容,不懂行评委或许只能数数文章数,查查影响因子,对付这些不懂行的评委,就只能制造文章了,并想方设法的往好的杂志上投。俗不知,一个没档次的结果即使最终被一个与你文章档次不配的好杂志接受了,被同行见多了反而笑话,以后再读你的文章估计就得过滤过滤;如果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发表到好的杂志上,那无形是自己把家丑放大,所以把文章投到什么杂志上,还真得如古代谈恋爱讲究的“门当户对”。
学术圈没法律,但有共同遵守的学术准绳,当我们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数据造假的时候,时时刻刻想到头上那圈紧箍咒。在学术共同体里混,就如大浪淘沙,最终淘出来的才是金子!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