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

作者:  时间:2018-08-14  热度:

  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1 期 ( 总 21) ·讲 座·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1讲 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1 期 ( 总 21) ·讲 座·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1讲 关于医学论文题目的撰写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 编者按 ] 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日常临床与预防保健实践中 , 有 计划 、有目的地 观察与收 集资料 , 定期将资 料加以归纳 、整理 与分析并撰写成工作总结 , 是卫生工作者提高卫生 服务水平和专业技 术水平的 重要途径之 一 。 需要指出 的是 , 一篇医学学术性总结或科技论文 , 其学术 水平的 高低不 仅与其 内容有直 接关系 , 而 且与其 撰写的 方法 , 如资料 的取舍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的表述方式等也有着重要关系 。 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马鸣岗教授通过实例的方式 , 介绍医学科技 论文在撰写 中常出现的 一些差错 , 并分 析这些差错的性质 、特点 , 产生的原因 , 进而提出减少与消除 这些差错的方法 , 以供读者借鉴 。 1实例 ( 1) 某论文题目是 “穿琥宁针剂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86 例临床疗 效观察 ”。 研究资 料来自某医院 2000 年 10月至 2001 年 6 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 , 共计 167例 。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组 86 例 , 其中男 50例 , 女 36 例 , 年龄 1 个月 ~ 2 岁 , 其中 6 个月者 63 例 。 对 照组 81 例 , 其 中男 42 例 , 女 39 例 , 年龄 2个月 ~ 2岁 , 其中 6个月者 60 例 。 两组 间患者年龄 、 性别 、 临床类型等方面大体相似 。 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 , 即抗炎 、 止咳 、平喘 、 雾化吸入 , 必要时吸氧 、 强心处理 。 治疗组在上述基 础上用穿琥宁针剂 5 ~ 10m g /( k g ·d ) , 加入 10% 葡 萄糖注射液 100m l 内静滴 , 连用 5 天 。 评议问题 : 根据上述毛细支气管炎研究治疗方 案 , 在论文题目的写法上是否恰当 。 参考答案 : 论文 的题目 是文 章的 最重 要 信息 点 , 它应当 准确地 反映 文章的 主要 内容 。 本 实例 的标题写法有两点值得进一步商 榷 。 ①文题中应 删去病例数字 。 作者研究目的是评价穿 琥宁针剂 治疗毛细支气 管炎的 临床效 果 , 因此选 择了 一定 数量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 。 为了更科学 地进行评 价 , 使结果更 可信 、可靠 , 作 者还安 排了 可以 比较 的对照组 , 故 作者的 临床 观察与 研究的 对象 便不 只是 86 例治疗组 , 同时还包括 81 例对照组 , 两组 患者都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 其重要性是一样 的 。 因此 , 在文题中只 写 “治疗组 的病 例数 ”便显 得不 够全面 , 也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 。 如果为了全 面 , 把对照组的 治疗情 况也 写入文 题 , 这 样文 题必 然 显得冗长 而不够 简练 , 实 际上也 无必 要 。 故本 实 例研究类型 的文题 写法 是以不 写病例 数字 为好 。 ② 实例中两组病例的年龄范围在 1 个月 ~ 2 岁 , 属 于婴幼儿 。 同 一疾病 而年龄 不同 时 , 将会 影响 其 临床特点与治疗 效果 。 因此在文 题中应写明研 究 对象 。 本实例的文 题建 议改写 为 “穿琥 宁针剂 治 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 。 2 实例 ( 2) 作者对常规抗心衰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患者 , 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 结果症状 、体征及 心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 。 治疗方法是在常规抗心衰 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普钠 。 然后对患者进行中医辨 证: 脾肾阳虚者应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味 ; 瘀血阻络 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加味 。 作者临床总结后 撰写论文 , 题目是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 竭 24 例临床观察 ”。 评议问题 : 你认为该论文的标题是否恰当 , 为什 么? 参考答案 :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某病效果观察作 为论文标题值得商榷 , 虽然多数读者看后能够理解 , 但从确定论文标题基本要求来看 , 它没有反映出该 篇文章最 主要 、最应当让读者知道的 内容 。 “中西 医结合 ”是带有医学发展方针与政策性的一种要求 与提法 , 是中医与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发展的一种趋 势 , 以 “中西医结合 ”命名一篇很具体的临床治疗文 章是不 合适 的 。 笔 者建 议该 文章的 题目 可改 为 : · 21· ·讲 座 · ( 总 22)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1 期 “中医辨证施治联用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24 例 ”。 3实例 ( 3) 肺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 其 中不少患者临床表现和 X 线征象不典型 , 给诊断与 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 某地区结防所近年来在辖区内 的结核病现患病人中 , 选择了 85 例不典型肺结核患 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分析 , 总结撰写成文章 , 题目是 “不典型肺结核临床特征与治疗 ”。 评议问题 : 你认为上述论文的标题写法是否恰 当? 参考答案 : 作者能够在结核病防治实践中发现 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 这种工作认真及科学态 度应予以肯定 。 85 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是作者在 临床实践中发现并亲自诊断治疗与管理的 , 病例的 多少可能直接影响作者的临床经验积累及对该病认 识的深度 , 也可能影响 到论文撰写水平 。 因此 “临 床分析 ”类的文章在标题中通常应标明病例数 。 另 外 , 在标题中写明病例数也可以避免读者认为该文 只是一般性 “泛论 ”的误解 。 4实例 ( 4) 某篇文章的标题为 “农村卫生室药品管理现状 的调查及对策 ”。 作者是奉贤县卫生局聘任的县级 助理药品监督员 , 3 年来对辖区内的 12 个村卫生室 药品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 评议问题 : 卫生现状调查类文章 , 标题撰写时应 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 参考答案 : “农村卫生室药品管 理现状的调查 及对策 ”, 文 章标题所指范围太广泛 , 不具体 , 农村 卫生室可以是一个乡内 , 也可以是一个县或一个地 区内的村卫生室 ; 可以是南方农村 , 也可以是北方农 村卫生室 , 范围与地区不同其情况可能各异 。 实际 上文章中所指的是上海市奉贤县的 12 个村卫生室 。 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只是上述 12 个村卫生室的 问题 。 这一点很重要 , 应当在文章题目中体现出来 。 因此 , 该文题目最好加上 “上海市奉贤县 ”的字样 。 现状调查是指某一时间期限之内的状况 , 必要时最 好写明调查时间范围 。 5实例 ( 5) 某篇论文的题目是 “钟山区 5246 例城乡已婚妇 女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 ”。 作者在钟山区的机关行 · 22· 政事业单位已婚妇女中共查 1086 人 ; 另外 , 对大河 镇 4160 名已婚妇女居民也进行了调查 。 调查结果 : 普查的 5246 人中 , 患病率为 60. 0%, 其中患 1 种生 殖道感染疾病者占 87. 2 %, 患 2 种者占 11 . 9%, 患 3 种及 以 上 者 占 0. 9%。 宫 颈 炎 患 病 率 最 高 , 为 48. 0%, 其次为阴道炎 2. 0%, 其他占 32. 0 %( 调查 结果中年龄及城乡患病情况略 ) 。 评议问题 : 你对上述文章的标题写法及调查结 果的描述形式有何看法 。 参考答案 : 该篇文章属于人群健康状况现场调 查类的文章 , 这类文章在标题上说明调查时间和地 区是很重要的 。 因为不同时间 , 不同地区人群健康 状况是不同的 。 这类文章大多需要进行抽样调查 , 调查多少人 , 采用什么方法选择调查对象 , 需要在文章内详细介 绍 , 因此在标题上通常不需要注明调查人数 。 调查结果的描述中 , 不宜仅给出患病率而不报 告患病人数 。 正确的描述方法是 : 5246 例已婚妇女 中 , 患病人数为 3148 人 , 患病率为 60 . 0%。 其中患 1 种 生 殖 道 感 染 者 2745 人 , 占 总 患 病 人 数 的 87. 2%; 患 2 种者 374 人 , 占 11 . 9 %; 患 3 种者 283 人 , 占 0. 9%。 调查结果的描述中 , 妇女患病病种的描述是很 重要的 , 通常按每种疾病的患病率从高到低排序 , 如 果病种较多时 , 可以选排序前 5 位疾病 。 本文作者 直接介绍患者患病个数及其所占百分比不太相宜 。 6 实例 ( 6) 临床疗效评价类论文 , 随着试验设计及对照组 形式的不同 , 其论文标题撰写的要求亦不相同 。 为 叙述方便现列一简表介绍如下 ( 表 1) : 表 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法与论 文标题写法 某病治疗方法 论文标题写法 观察组 A 药 A 药 + 常规 A 药 A 药 + B 药 对照组 常规 常规 B 药 B 药 A药治疗某病临床疗效观察 A药治疗某病临床疗效观察 A药与 B 药治疗某病临床疗效比较 A药联合 B 药治疗某病临床效果观察 注 : 由于观察对象设有对照组 , 所以标题中均不写病例数 ( 待续 ) 收稿日期 : 2006 11 06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2期 ( 总 103) ·讲 座·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2讲 表格制做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1实例 ( 7) 慢性宫颈炎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炎症性疾 病 , 在已婚妇女中约有一半以上患有慢性宫颈炎 , 积 极防治宫颈糜烂对提高妇女健康水 平具有重要意 义 。 某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方 法比较 , 对 275 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观察 。 两组患者分型参见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两组宫颈 糜烂患者的各型分布大致相同 , 具有可比性 。 表 1两组宫颈糜烂患者分型比较 组别 中西医结合 西医组 合计 单纯型 40 48 88 颗粒型 76 82 158 乳头型 9 20 29 合计 125 150 275 组 。 上述特点在实例表 1 资料中是很难看出的 。 为了进一步简化 , 表 2 可以进一步修改为表 3 形式 。 表 3两组宫颈糜烂患者分型比较 ( 例 , %) 组别 中西医结合 西医组 例数 125 150 单纯型 40( 56. 0) 48( 32. 0) 颗粒型 76( 60. 8) 82( 54. 0) 乳头型 9( 7. 2) 20( 13. 3) 2 实例 ( 8) 自 1998 年 3 月至 2000 年 12 月某作者应用低 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28 例 , 并与同期应用阿司 匹林治疗的急性脑梗 死患者 30 例进行效果对 比 。 作者在治疗开始前对两组 患者的一般情况 进行比 较 , 结果见表 1。 表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对照组 例数 男 女 平均年龄 ( 岁) 伴发病评分 既往史评分 卒中部位 皮质 基底核 多发性 开始用药时间 ( h ) 30 19 11 64. 4 ±19. 58 5. 65 ±3. 46 4. 65 ±2. 55 9 15 6 20 ±8. 24 治疗组 28 15 13 65. 8± 25. 49 6. 62 ± 3. 51 7. 85 ± 3. 23 7 15 5 21 ± 5. 34 评议问题 : 实例中作者所提供的两组宫颈糜烂 患者资料 , 在制表内容上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 参考答案 : 论文中列表的目的是便于读者阅读 , 把复杂的描述简单化 , 使读者通过表格数字一目了 然 , 并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 有时不看文章描述性内 容 , 仅仅通过表格也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然而 实例中的表 1 却达不到上述目的 , 虽然表中列出了 两组宫颈炎患者各型的例数并进行了比较 , 但读者 很难从中看出规律性内容 。 数据分析列表不仅仅是 原始数据的整理 , 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与分析 , 必要时还应对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 针对表 1 资料建议做以下修改 ( 见表 2 ) 。 表 2两组宫颈糜烂患者分型比较 组别 中西医结合 西医组 例数 125 150 单纯型 例数 40 48 ( %) ( 56. 0) ( 32. 0) 颗粒型 例数 ( %) 76 ( 60. 8) 82 ( 54. 0) 乳头型 例数 ( %) 9 ( 7. 2) 20 ( 13. 3) 评议问题 : 如何对表 1 制表形式进行修改 。 参考答案 : 根据作者所提供的两组患者基本资 料 , 按照科技论文制表要求 , 建议修改成表 2 形式 。 ①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 , 表 格中的主语 ( 即治疗组与 对照组 ) 通常放在表的左侧 ( 参见表 2) 。 ②表 1 中 有关数据 , 如性别人数 , 卒中部位患者人数 , 应计算 其相应的百分率 , 这样便于读者进行比较进而作出 正确判断 。 ③某些计量资料的指标 , 如年龄 、 伴发病 评分 、 既往史评分 , 应写明数据代表的意义 , 如治疗 组的平均年龄是 ( 65 . 8 ±25. 5) 岁 , 即平均年 龄是 65. 8岁 ( x ) , 标准差是 25. 5岁 ( s ) 。 因此 , 在上述几 项指标之后应注明 ( x ± s ) 。 · 23· 该表与实例中表 1 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两组宫 颈糜烂患者各型的构成比例 。 通过两组各型之间的 构成比例的比较 , 很容易地看出了其中的特点 : 即两 组患者中均以颗粒型为主 , 中西医结合组的单纯型 高于西医组 。 而西医 组的乳头型高 于中西医结合 ·讲 座 · ( 总 104)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2 期 表 2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例数 治疗组 对照组 28 30 性别 ( %) 男 女 15( 53. 6) 13( 46. 4) 19( 63. 3) 11( 36. 7) 年龄 ( 岁, x ± s ) 65. 8± 25. 5 64. 4± 19. 6 伴发病 ( 分, x ± s ) 6. 6 ±3. 5 5. 7 ±3. 5 既往史 ( 分, x ± s ) 7. 9± 3. 2 4. 7± 2. 6 皮质 卒中部位 ( %) 基底核 多发性 7( 25. 0) 16( 57. 1) 5( 17. 8) 9( 30. 0) 15( 50. 0) 6( 20. 0) 开始用药时间 ( h ,x ± s ) 21. 0± 8. 2 20. 0± 8. 2 3实例 ( 9) 某医院妇产科对 63 例产褥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 其中急性子宫内膜炎 54 例 , 占 85. 7%; 急性盆腔结 缔组织炎 7 例 , 占 11. 1 %; 急性 子宫肌 炎 2 例 , 占 3. 2%( 参见表 1) 。 表 1产褥感染的临床分类 急性子宫内膜炎 例数 % 54 85. 7 急性子宫肌炎 2 3. 2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7 11. 1 分娩方式 表 2分娩方式与产褥感染的 关系 例数 10 317 1 606 1 954 13 877 感染例数 13 14 36 63 感染发生率 ( %) 0. 13 0. 87 1. 84 0. 45 阴道自然分娩 阴道手术分娩 剖宫产 合计 观察例数 , 在论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 , 制表 时必须给予重要而合适的位置 。 修改前的表 1 中缺 乏总观察例数 ( 63 例 ) , 因而表中的百分比的计算就 缺乏依据 。 修改前的表 2 中的观察例数 , 都放在标 目后用括号括起 , 这种做法是不规范的 。 4 实例 ( 10) 某作者计划在双胞胎孕产妇中 , 比较两种分娩方 式 , 即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时 , 第 1 胎儿与第 2 胎儿 发生窒息 ( A p g a r ≤7分 ) 的情况 , 观察结果参见表 1。 表 1不同分娩方式双胞胎儿出生顺序与发生窒息的关系 ( %) A p g a r 评分 ≤ 7分 7分 合计 剖宫产 ( n =323) 第 1胎儿 12( 7. 5) 第 2胎儿 14( 8. 6) 阴道分娩 ( n = 229) 第 1 胎儿 10( 9. 5) 第 2胎儿 29( 25. 4) 产褥感染与分娩的方式有关 , 其中剖宫产发生 率最高 , 自然分娩发生率最低 ( 参见表 2) 。 表 2分娩与感染的关系 阴道分娩 ( n =1 606) 感染例数 % 剖宫产 自然分娩 ( n = 10 317)手术分娩 ( n = 1 606) ( n = 1 954) 13 14 36 0. 13 0. 87 1. 84 评议问题 : 按规范要求上述资料中表 1 与表 2 的制作格式 , 应做哪些修改 。 参考答案 : 本实例中表 1与表 2 的制作格式都需 做较大的修改 。 科技论文中的表格 , 其作用是配合论 文内容描述 , 便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 表 1 的内容在 描述部分介绍的已经很详细具体 , 再列出表来则显得 多余 ; 如果作者欣赏表格 , 则应将表 1 相应的描述部 分删去 。 按照制表原则 , 表 1应修改成以下的格式 。 表 1 63 例产褥感染患者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急性子宫内膜炎 急性子宫肌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例数 54 2 7 构成比 ( %) 85. 7 3. 2 11. 1 149( 92. 5) 148( 91. 4) 161( 100. 0) 162( 100. 0) 105( 90. 5) 85( 74. 6) 115( 100. 0) 114( 100. 0) 评议问题 : 请你指出表 1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 么 , 如何进行修改 。 参考答案 : ① 观察的主体 , 即两种分娩方式应 放在表的左侧第一栏 , 即横标目 ; 观察的指标即窒息 发生情况应放在表的右侧 , 即纵标目 。 ②窒息发生 情况 , 只列出窒息发生例数即可 , 没必要再列出未发 生窒 息的 例 数 , 因 为二 者说 明 的问 题 是一 样 的 。 ③ 建议将表 1 修改为表 2 的形式 。 表 2不同分娩方式双胞胎儿出生顺序与 窒息发生的关系 组别 剖宫产组 阴道分娩组 第 1胎儿 例数 161 115 窒息 ( %) 12( 7. 5) 10( 9. 5) 第 2 胎儿 例数 162 114 窒息 ( %) 14( 8. 6) 29( 25. 4) 制表的基本要点是 , 读者阅读时很容易 , 通常就 像读一个简单句子 。 如修改后的表 1, 目的是说明 63 例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 : 其中 “急性子宫内膜炎 , 54 例 , 占 85. 7%”。 看起来读出来都很通顺 。 而同 样内容在实例的表 1中 , 表格虽然简单 , 但只有竖读 才能理解 , 而表格竖读的制法是不规范的 。 表 2 的问题与表 1 相似 , 首先把竖读改成横读 , 见修改后的表 2。 · 24· 注 : A p g a r ≤ 7分为窒息 5 实例 ( 11) 某作者欲观察某药治疗某病的效果 , 即用药时 间距离开始发病的时间长短与治疗效果 , 以及与该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2期 ( 总 105) ·讲 座· 病的预后关系 。 作者共观察了 141 例患者 , 其结果 参见表 1 。 表 1开始使用某药距症状起始时间的 分布与治愈率及病死率关系 ( n=141) 时间 ( 小时 ) 例数 ≤1 1~ 2 2~ 4 4~ 6 8 ~ 10 10 ~ 12 12 ~ 14 4 20 59 28 9 10 11 占总例数百分率 治愈率 ( %) 病死率 ( %) 2. 82 14. 18 41. 84 19. 85 6. 38 7. 09 7. 80 100. 0 92. 5 92. 8 91. 6 72. 6 45. 1 40. 5 0 2. 1 2. 8 3. 8 4. 1 4. 8 5. 2 表 3不同开始用药时间与治愈率及 病死率关系 用药距发病时间 ( 小时 ) 例数 8 ≥8 合计 111 30 141 治愈例数 ( %) 病死例数 ( %) 102( 91. 9) 16( 53. 3) 118( 83. 7) 31( 27. 9) 15( 50. 0) 46( 32. 6) 6 实例 ( 12) 某作者将脑梗死患者 240例 , 按住院顺序分为治 疗组 180 例 , 对照组 60 例 。 全部病人入院后服用阿司 匹林 100m g , 每天 1次 , 生理盐水 250m l 加脉络宁 20m l , 生理盐水 250m l 加曲克芦丁 0. 6g 静滴 , 每天 1次 。 在 上述治疗基础上 , 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 5000U 皮下 注射 , 12小时 1次 , 连续 5 ~ 7 天 。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 10 天后判定结果 。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 1。 表 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例 , %)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基本 治愈 显著 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总有效 1 6 见效 时间 ( 天) 评议问题 : 根据表 1 所提供的资料 , 你认为在资 料的分析方法上 , 可以做哪些进一步的改进 。 参考答案 : 表 1 所列资料 , 基本上可以看出 , 随 着治疗开始时间的延长 , 治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 病 死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 即开始治疗时间在提高治愈 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在资料整理分 析以及制表方法上 , 尚需要做进一步修改 。 ①表中时间的分组有重叠 , 建议按表 2 中用药 距发病时间分组方法修改 。 ②表中 “占病例数百分 率 ”一栏数据计算如不做进一 步分析 , 与本次疗效 观察似无关系 , 建议删去 。 ③增加各开始治疗时间 段的治疗病例数和病死例数 , 而不是直接列出治愈 率及病死率 。 ④总观察病例数不宜在表中标题后面 ( n = 141) 。 建议表中增加 “合计 ”一栏 。 ⑤表中数 据值不足 10 例者不宜计算百分比 。 根据以上建议 , 表 1 将修改成表 2 的形式 。 表 2开始治疗时间与治愈率及病死率的 关系 用药距发病时间 ( 小时 ) 病例数 治愈例数 ( %) 病死例数 ( %) 1 1~ 2~ 4~ 8~ 10 ~ 12 ~ 14 合计 4 20 59 28 9 10 11 141 4( 4/ 4) 18( 90. 0) 54( 91. 5) 26( 92. 9) 8( 8/ 9) 4( 40. 0) 4( 36. 4) 118( 83. 7) 0( 0) 4( 20. 0) 16( 27. 1) 11( 39. 3) 4( 4/9) 5( 50. 0) 6( 54. 5) 46( 32. 6) 180 126( 70 ) 42( 23 . 3) 11( 6) 60 24( 40) 18( 30) 12( 20 ) 179( 99 . 3) 1 ~ 2 54 ( 90. 0 ) 3~ 5 2 注 : 两组有效率比较 , χ =14. 2, P0. 01, 可 以认为两 组总有效 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评议问题 : 根据表 1 所列出的评价内容 , 在表述 方式上 , 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修改 。 参考答案 : ① 作者将治疗效果分为基本治愈 、 显著 进步 、 进步 、 无变化 4个等级 , 分别做出统计并计算了各 自的百分比 , 作者又列出一项总有效的指标 , 而且在表下 加了一个注解 , 说明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 。 由表中可以看出总有效实际上是基本治愈 、 显著进 步和进步三个指标的合并值 , 虽然计算方法很明确 , 但其 临床意义却很模糊 。应当说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中 , “基 本治愈 ” 是最明确 、 最特异的指标 。因此 , 评价治疗效果 时 , 应当以该项指标作为最主要的指标 。 ② 表 1中 “见效 时间 ( 天) ”一项 , 作者仅列出了两组患者治疗后见效天 数的范围 , 显然这只是一个估计的数值 。 建议作者采用 “平均天数 ± 标准差 ”的统计方法 , 该方法还可以进行两 组之间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 ③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其括 号外相应数据的百分比 , 所有百分比之间小数点后的取 位应保持一致 。 “无变化 ”一项指标缺百分比值 。 ④ 表 下注解应在表内相应部位做出标记 , 如在表内 “治疗组 ” “总有效 ”项目下 , 即 “( 99. 3%) ” 旁加一 “*”号 ; 然后在 表下注解处标出 “*”号并注明 “与对照组比较 ”。 需要 说明的是 , 在表下注的内容中 , 不应加入描述性的内容 , 如该实例中 “可以认为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 义。 ” 应予以删去 。 ( 待续 ) 收稿日期 : 2006 11 24 由于表 1 中不同开始用药时间各组的病例数相 差较大 , 特别是有 4 个组病例数仅为 10 余例 , 据此所 计算出的治愈率和病死率 , 其可信限将会很大 , 可靠 性自然降低 ,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 , 可适当将各组合并 , 其合并的切割点 , 应根据临床特点与需要确定 。 下面 以 8 小时为限 , 将病例分为 2组 , 其结果参见表 3。 · 25· ·讲 座 · ( 总 186)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3 期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3讲 资料分析与描述 ( 上)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1实例 ( 13) 某急救中心自 1999 年 3 月至 2002 年 2 月共收 治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 96 例 , 全部病例于中毒后 20 分钟至 3 小时出现中毒症状 , 表现为疲乏无力 76 例 , 头晕 72例 , 头痛 60 例 , 恶心 80 例 , 呕吐 60 例 , 腹痛 36 例 , 烦躁不安 40 例 , 呼吸困难 10 例 , 心功能 衰竭 2 例 , 大小便失禁 1 例 。 就诊后对 48 例做了心 电图检查 , 其中心肌损害者 6 例 。 呕吐物 、 血氟 、 尿 氟送检 80 例 , 均在 5m g /L 以上 ( 正 常值 2 ~ 5m g / L ) 。A L T 、A S T 升高 16例 , L D H 升高 24例 。 评议问题 : 上述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 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描述中 , 你认为是否清楚 , 是否 需要改进 , 如何改进 。 参考答案 : 96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 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描述 , 最主要的问题是只介 绍了每个症状或检查结果的例数 , 而没有进一步进 行分析 , 即每个症状在 96 例患者中出现的频率 ( 计 算其百分比 ) 。 因此 , 读者 阅读之后只能知道急性 氟乙酰胺中毒后可以表现出疲乏无力 、头晕 、 头痛 、 恶心 、呕吐等症状 , 至于上述症状中哪个症状是主要 的 , 其出现的可能性多大等问题无从知晓 。 另外 , 在辅助检查中只报告了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 A L T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 S T ) 、乳酸脱氢酶 ( L D H ) 升高 者的例数 , 而没有介绍在 96 例患者中 有多少例患者做了上述三项检查 。 因此 , 这一段描 述对读者了解氟乙酰胺中毒辅助检查的意义没有任 何帮助 , 浪费了重要的信息 。 2实例 ( 14) 某卫生 局为 了解本 地区 肿 瘤的 发病 规律 , 对 1998 ~ 2000 年 3 年中的肿瘤患病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 。 为了确定肿瘤的防治重点 , 统计人员将三年肿 瘤总病例数 分别计 算每种 肿瘤的 构成比 ( 参见表 1) 。 从表 1 合 计栏可以看出该地区各种肿瘤构成 比占前三位者依次为肺癌 、 胃癌及肝癌 , 上述三种肿 瘤可以考虑作为今后本地区防治的重点 。 此外 , 为 · 26· 参考答案 : 实例表 1 为 “ 1998 ~ 2000 年城阳区 各部位恶性肿瘤统计 ”, 即 533 例肿瘤中各 部位肿 瘤各自所占的百分比 , 即构成比 。 表 1 中最后合计 一栏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 构成比中占前三位的病 种依次为肺 、 胃及肝癌 , 进而确定为防治重点也是合 理的 。 表 1 中关于性别的统计分析方法值得商榷 , 表中所示资料只能说明每种肿瘤中男 、 女不同性别 所占的构成比情况 , 而不是男 、 女不同性别中 , 各种 肿瘤的构成情况 , 因而实例中男 、女不同性别确定的 肿瘤重点是不正确的 。 正确的计算方法 , 应参照表 1 中合计一栏的计 算方法 , 即计算男 348 例中 , 女 185例中各种肿瘤各 自所占构成比例 ( 参见修改后的表 1 ) 。 根据修改后 的表 1 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 构成比前 3 位 均为肺 癌 、胃癌及肝癌 , 与人群总体情况一致 。 肺 胃 肝 食管 胰腺 直肠 乳腺 卵巢 鼻咽 胆管 膀胱 其他 计 了分析不同性别各种肿瘤构成情况 , 进而确定防治 重点 , 也进行了统计分析 。 结果男性占前 3 位者为 食管癌 、 鼻咽癌及肝癌 ; 女性为乳腺癌 、 卵巢癌及膀 胱癌 。 评议问题 : 表 1 中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 ; 确定男 、 女不同性别肿瘤重点防治的病种是否合理 。 表 1 1998 ~ 2000 年城阳区各部位恶性肿瘤统计 部位 男 例数 97 76 70 36 16 12 0 0 6 3 1 31 348 % 61. 78 70. 37 72. 16 97. 30 66. 67 63. 16 0 0 75. 00 42. 86 20. 00 62. 00 65. 29 例数 60 32 27 1 8 7 12 9 2 4 4 19 185 女 % 38. 22 29. 63 27. 84 2. 70 33. 33 36. 84 100. 0 100. 0 25. 00 57. 14 80. 00 38. 00 34. 71 合计 例数 % 157 108 97 37 24 19 12 9 8 7 5 50 533 29. 46 20. 26 18. 20 6. 94 4. 50 3. 56 2. 25 1. 69 1. 50 1. 32 0. 94 9. 38 100. 00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3期 ( 总 187) 表 1 1998 ~ 2000 年城阳区各部位恶性 肿瘤统计 部位 肺 胃 肝 食管 胰腺 直肠 乳腺 卵巢 鼻咽 胆管 膀胱 其他 计 男 例数 97 76 70 36 16 12 0 0 6 3 1 31 348 % 27. 87 21. 83 20. 11 10. 34 4. 60 3. 45 0 0 1. 72 0. 86 0. 29 8. 90 65. 29 例数 60 32 27 1 8 7 12 9 2 4 4 19 185 女 % 32. 43 17. 30 14. 50 0. 54 4. 32 3. 78 6. 49 4. 86 1. 08 2. 16 2. 16 10. 27 34. 71 合计 例数 157 108 97 37 24 19 12 9 8 7 5 50 533 % 29. 46 20. 26 18. 20 6. 94 4. 50 3. 56 2. 25 1. 69 1. 50 1. 32 0. 94 9. 38 100. 00 ·讲 座· 病的频率 , 多用患病率指标 。 本实例中传染病属于 急性病 , 因此其发病频率指标应选用发病率而不能 用患病率 。 ②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 病死率是指 患病者中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 死亡率是指已知一定 人群范围内死亡病例所占的比例 。 病死率多用百分 率来测量 , 死亡率多用 10 万分率来测量 。 本实例中 是死亡病例占病人总数中的比例 , 因此它表示的是 病死率而不应是死亡率 。 ③疾病防治效果的判断 , 多采用疾病频率下降多少来测量 。 如评价预防措施 的效果 , 多采用疾病发病率下降了多少 ; 评价临床治 疗措施的效果 , 可以采用病死率下降的水平来测量 。 具体计算方法 , 如本实例中描述 2002 年度与 2000 年度传染病发病率水平比较 , 不应当是两个年度发 病率的简单相减 , 取得差值 , 正规的计算方法是 : 2000 年发病率 -2002 年发病率 ×100% 2000 年发病率 将 2 年的发病率数据代入上式 : ( 248. 12 -224. 50) ×100% =9. 5% 248. 12 3实例 ( 15) 北方 某县 80 万 人 口 , 2000 年 共发 生 传 染病 1985 例 , 其中死亡 36 例 。 2000 年该县传染病的患 病率为 248. 12 /10 万 , 死亡率为 1. 81 %。 通过加强 卫生防病工作 , 2002 年该县共发生传染病 1796 例 , 其中死 亡 29 例 。 2002 年 该 县 传 染 病 患 病 率 为 224. 50 /10万 , 死亡率为 1. 61%。 2002年与 2000 年相 比 , 该县传 染病的患病率 下降了 23. 62 /10 万 , 死亡率下降了 0. 19%, 取得了 明显的防治效果 。 评议问题 : 上述实例中关于疾病的患病率 、 死亡 率以及描述疾病下降率的方法是否准确 。 参考答案 : ①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 通常描 述急性病 , 发病日期比较容易判断的疾病的频率 , 多 用发病率指标 ; 描述慢性病 , 发病日期不易判断的疾 ( 上接第 25 页 ) 针灸穴位挂图 中医大辞典 ( 第 2版) 本草纲目 ( 二版 /上下册 ) 特色骨伤科 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 望舌识病图谱 医宗金鉴 ( 上) 医宗金鉴 ( 下)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 共 20册 ) 经络穴位挂图 ( 二版 ) 用药心得十讲 ( 三版 ) 20. 00 330. 00 280. 00 95. 00 79. 00 34. 00 39. 00 42. 00 1957. 00 48. 00 25. 00 上述 结果说明 , 该县 2002 年传染病发 病率比 2000 年下降了 9. 5%。 同样方法计算 2002 年传染 病病死率比 2000 年下降了 10. 6%。 以百分比测量 的指标 , 如疾病病死率 , 比较不同时间升降比率时 , 有时也可以直接相减 , 但解释时 应说明 , 其 差值为 增 、减若干个百分点 。 如本实例中 2000 年病死率为 1. 80 %, 2002年病死率为 1. 61%, 2002 年与 2000 年 相比 , 病死率下降了 0. 2 个百分点 。 ( 待续 ) 收稿日期 : 2006 12 30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 上下册 ) ( 繁体 ) 中医歌诀白线册) 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 方剂心得十讲 ( 二版 ) 实用中药辞典 ( 上 、下 ) 骨伤科影像读片解析 — — — 颈腰椎疾病 中医症状治疗学 实用中医诊断学 针灸女性穴位挂图 不孕不育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 树德中医内科 临证本草 中医治法与方剂 ( 第四版 )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 上 、下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 共 67册 ) 95. 00 90. 00 106. 00 19. 00 255. 00 73. 00 98. 00 86. 00 45. 00 73. 00 47. 00 28. 00 73. 00 69. 00 298. 00 1310. 00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 ( 二版 ) 实用急症针灸学 ( 第 2版)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 现代中医呼吸病学 中医舌诊图谱 ( 中英对照 ) ( 共 13册 ) ( 共 14册 ) 现代中医诊疗手册 ( 共 12 册 ) 中医舌苔图谱 实用前列腺疾病中西医诊治 49. 00 40. 00 68. 00 59. 00 72. 00 41. 00 187. 00 211. 00 242. 00 98. 00 29. 00 27. 00 ( 下转第 51 页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 第一辑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 第二辑 ) 疑难病证思辨录 ( 二版 /增订评释本 ) 40. 00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 共 16册 ) 1036. 00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 共 9册 ) 232. 00 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 第三版 ) · 27· ·讲 座 · ( 总 272)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4 期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4讲 资料分析与描述 ( 下)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4实例 ( 16) 自 2001 年 6月至 2004 年 3 月某医院住院病例 中共收治了 67 例胸腔积液患者 。 该院采用了某种 药物治疗 , 治疗后胸腔积液明显好转 。 67 例患者中 最短 3 个月缓解 , 最长 32 个月缓解 ; 中位缓解期为 7 ~ 8 个月 ; 平均缓解期为 17. 5 个月 。 评议问题 : 上述实例中作者关于胸腔积液缓解 期的描述方法 , 你认为是否正确 。 参考答案 : 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观察有许多指 标要做出描述 , 反映它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 如年龄 、 病程 、 化验检测值等 。 本实例观察的指标是治疗后 胸腔积液的缓解期 。 作者首先描述了 67 例患者的 缓解期为 3 ~ 32 个月 , 即缓解期最短的患者为 3 个 月 , 最长的患者为 32个月 。 这一指标是描述了该指 标的最大与最小的极值 , 临床中较为常用 。 “中位缓解期为 7 ~ 8 个月 ”的描述方法是不正 确的 。 所谓 “中位 ”应当是指 67 位患者的缓解期 , 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 , 其中居中心位置患者的缓解 期即为中位缓解期 , 它应当是一个点值而不应当描 写为 7 ~ 8个月的区间值 。 “平 均缓解期 为 17. 5 个 月 ” 的计算 方法不规 范 。 作者将最小与最大缓解期之和被 2除作为平均 缓解期的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 , 因为这种计算方法 忽略了所有患者缓解期分布的特点 。 较简单的计算 方法是计算 67 位患者的算术平均数 , 即 67 位患者 缓解期之和被 67 除 。 5实例 ( 17) 近年来用甘露醇治疗 急性脑卒中引起肾损害 的报道增多 。 为了探讨应用甘露醇致肾 损害的相 关因素 , 某作者选择了 337 例脑卒中患者 ( 排除既 往及入院时有肾 脏损害 ) 。 均 为入院 后接受 常规 治疗及甘露醇脱水治疗 。 作者分析了患 者应用甘 露醇 后 是 否 再 现 肾 损 害 与 每 日 应 用 剂 量 有 关 ( 表 1) 。 · 32· 有肾损伤 无肾损伤 注 : 两组比较 P0. 01 表 1患者使用甘露醇日平均剂量与 肾损害关系 2g /( k g ·d ) 17 149 ≤ 2g /( k g ·d ) 8 163 评议问题 : 上述实例所提供的资料如何进一步 分析 , 以便更好地说明患者肾损害与甘露醇用量的 关系 。 参考答案 : 根据实例所提供资料 , 将表 1 改制成 表 2 形式 。 表 2患者使用甘露醇日平 均剂量与肾损害关系 ( %) 2g /( k g ·d ) 有肾损伤 无肾损伤 计 17( 10. 89) 149( 89. 11) 156( 100. 0) ≤ 2g /( k g ·d ) 8( 4. 68) 163( 95. 32) 171( 100. 00) 计 25( 7. 42) 312( 92. 58) 337( 100. 00) 根据表 2 可做以下两方面的进一步分析 。 ( 1) 计算比值比 ( O R ) : 根据表 1 资料可计算甘 露醇用量与发生肾损害关系的 O R 值。 17 ×163 O R= =2. 3 8 ×149 即患者每日应用甘露醇 2g 者 , 其发生肾损害 的危险性是 ≤ 2g 的 2. 3倍 。 ( 2) 计算不同甘露醇用量时肾损害的 发生率 : 由表 2 可以看出甘露醇用量 2g /( k g ·d ) 组 , 肾损 害的发生率为 10. 89%, ≤2g /( k g ·d ) 组为 4. 6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 χ= 40. 38, P 0. 001) 。 根据甘露醇不同用量 , 两组肾损害的发生率进 行比较 , 也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 ( R R ) , 2g 组肾损 害发 生 率 /≤ 2g 组肾损 害发生率, 即: 10. 89%/ 4. 68% = 2. 3。 R R 结果与意义与上述 O R 值相同 。 ( 注: R R 与 O R 值 1. 0 即有意义 ) 。 6 实例 ( 18) 下述资料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组情况 , 请你指出哪一组资料的描述方法是正确的 。 2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4期 ( 总 273) A :1500g B : ≤ 1500g C : 1500g 1500 ~ 2000g 1501 ~ 2000g 1500g ~ 2000 ~ 2500g 2001 ~ 2500g 2000g ~ 2500 ~ 3000g 2501 ~ 3000g 2500g ~ 3000 ~ 3500g 3001 ~ 3500g 3000g ~ 3500 ~ 4000g 3500g ≥ 4000g ·讲 座· 参考答案 : 作者对 28 例糖尿病足治疗结果的描 述 , 主要结果都提到了 , 但给人以零乱的感觉 , 没有一 个完整的印象 , 其主要问题如下 : ①描述治疗效果时 , 应说明在多数病例中 , 治愈多少例 , 治愈率为多少 。 如 本实例中 Ⅰ 级患者治愈情况应描述为 11例中治愈 8例 ( 72. 72%) , 好转 3 例 ( 27. 27%) 。 作者虽然在文章开 始提供了糖尿病足病例的分级资料 ( 各级别患者例数 所占构成比例情况 ) , 但在治疗结果描述各级患者的治 愈率时 , 却省略了患者数的介绍是不妥的 。 另外 , 按照 要求 , 当病例数少于 10例时 , 不宜计算百分比 。 ② 治 疗效果的描述中 , 之所以产生零乱的感觉 , 可能与患者 病情分为 6个等级 , 每一等级治疗效果又分为痊愈 、 好 转、 无效与截肢 4种情况有关 。 为了使读者阅读时更 好的理解 。 适当地将各等级病人合并 , 制成表格形式 , 可能更为恰当 。 现根据实例中所提供的资料制成表 1 并作简要分析 , 供读者参考 。 病例合并以后 , 0 ~ Ⅰ 级及 Ⅱ ~ Ⅴ级的病例数分 别为 16例及 12 例 , 均超过 10例 。 据此计算出的各 有关治疗效果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 由表 1 可以看出 0 ~ Ⅰ 级患者的痊愈率 、总有 效率明显的高于 Ⅱ ~ Ⅴ 级患者 ; 治疗无效及截肢病 例均发生在 Ⅱ ~ Ⅴ 级患者之中 。 8 实例 ( 20) 某作者于 2000 年 1 月至 2003 年 7 月 , 对经冠 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 病患者 81 例 , 采用 阿司匹 林 、硝酸酯类制剂 、β 受体阻滞药 、钙拮抗药及低分 子肝素治疗 。 治疗前全部患 者进行了有关 项目检 查 , 其中平均动脉压为 ( 150. 2± 9. 0) m m H g , 心绞痛 发作次数为 ( 12. 3± 7. 8) 次/ 周。 评议问题 : 81 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 , 上述两项 指标检查结果 , 仅就其数据的特征 , 请你对这两个指 标的价值提出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 : 冠心病患者 , 治疗前进行了有关项目 检查 。 作者选择 81 例患者 , 其数量较为理想 。 通常 观察病人例数最好不要少于 30 例 ( 要根据临床实 际情况决定 ) , 但为了减少检查程 序和观察的工作 量 , 选择的病人数量亦不宜过多 。 参考答案 : 实例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的描述 属于连续变量的描述 , 连续性变量描述最重要的一 点是各变量组之间不 应出现重复 。 按这一要点分 析, A 组分组方法中各组之间出现了重复 , 如 1500 ~ 2000g 与 2000 ~ 2500g 两组间均含有 2000 g 。为 了避免重复 , B 组采用了调整分组数值的方法 , 即在 原分组数值的起始数基础上加上一 个最小测量单 位 。 这样处 理方 法 , 虽 然在 数据 表现 上似乎 不太 “整齐 ” , 但可以避免数据分组中的重复 。 另外一种 避免分组间重复的方法是实例中 C 组的分组方法 , 如 “ 1500g~ ” 表 示 新 生 儿 体 重 从 1500 g 开始到 2000g 以前的婴儿均归入到 “ 1500g ~ ”组 。 医学研究中很多现象和特点的测量指标均属于 连续变量 , 如年龄 、 身高 、 体重 、各种定量化验检测指 标等等 , 这些资料在进行分析时均需要做分组描述 。 7实例 ( 19) 某作者对 28例糖尿病足进行治疗效果分析 。 其 中男 20例 , 女 8例 ; 年龄 41 ~ 73 岁 ; 病程 4 ~ 21年 。 糖 尿病足分级 : 0 级 5例 ( 17. 86%) ,Ⅰ 级 11例 ( 39. 29%) ,Ⅱ 级 5例 ( 17. 86%) , Ⅲ级 2 例 ( 7. 14%) , Ⅳ级 3 例 ( 10. 71%) , Ⅴ级 2 例 ( 7. 14%) 。 有明显诱因者 21 例 ( 75. 0%) , 无明显诱因者 7 例 ( 25. 0%) 。 治疗原则 : 控制血糖 , 控制感染 , 应用血管活性 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 , 局部清洁湿敷 。 治疗 结 果 : 0 级痊 愈 4 例 ( 80%) , 好转 1例 ( 20%) , 有效率 100 %。 Ⅰ 级痊愈 8 例 ( 72. 73%) , 好转 3 例 ( 27. 27%) , 有效率 100%。 Ⅱ 级 5 例均好 转 , 有效率 100 %。 Ⅲ 级好转 1 例 ( 50%) ; 截肢 1 例 ( 50%) , 有效率 50%。 Ⅳ级无效 1 例 ( 33. 3%) ,截 肢 2例( 66 . 7%) , 有 效 率 为 0。 Ⅴ 级 无 效 1 例 ( 50%) , 截肢 1 例 ( 50. 0%) , 有效率为 0。 评议问题 : 作者所提供的治疗结果描述 , 你认为是 否需要进一步修改 , 如果需要修改 , 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表 1不同等级糖尿病足患者疗效比较 ( %) 等级 0~ Ⅰ Ⅱ ~Ⅴ 合计 例数 16 12 28 痊愈 12( 75. 0) 0( 0) 12( 42. 9) 好转 4( 25. 0) 6( 50. 0) 10( 35. 7) 总有效 16( 100. 0) 6( 50. 0) 22( 78. 6) 无效 0( 0) 2( 16. 7) 2( 7. 1) 截肢 0( 0) 4( 33. 3) 4( 14. 3) · 33· ·讲 座 · ( 总 274)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4 期 患者治疗前检查的两项指标 , 即平均动脉血压 和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 , 都属于计量资料 , 其统计方 法都应计算其均值 ( x ) 和标准差 ( s ) , 其表示方法为 ( x ± s ) 。 下面以 81 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例 , 解释 它的意义 。 平均动脉压 =( 150. 2± 9. 0) m m H g , 即 81 例患 者中 68%的患者 , 其平均动脉压在 159. 2( 150. 2± 9. 0) ~ 141. 2( 150. 2 ~ 9. 0) m m H g 之间 , 即最高者 为 159. 2m m H g , 最低为 141. 2m m H g 。 如果我们把 ( x ± s ) 的表示方法改写为 ( x ± 2s ) , 即均数 ± 2 个标准差 , 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 95 % 患者 ( 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 ) 。 如果我们把 ( x ± s ) 的表示方法改写为 ( x ±3s ) 即均数 ± 3 个标准差 , 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 99 % 患者 ( 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 ) 。 随着均数 ± 标准差个数的增加 ( 通常用 ± 2个 标准差 ) , 其可信度 ( 限) 增加了 , 但该指标的上限和 下限之间的幅度也增加了 。 通常某一指标值的上限 与下限之间的差异不应太大 。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与均 数比较时 , 标准差越小越好 。 通常标准差越大 , 说明 病例个体之间的变异性越大 , 其测定或检查结果均值 的临床意义越小 。 虽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 , 但经验上 较理想的标准差值 , 最好不要超过均数的 1 /10 ~ 1 /5。 根据上述标准 , 按均数 ± 1个标准差计算 , 读者可以 比较一下实例中的两个指标测量的结果 , 并做一比较 。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 平均动脉压的标准差 为其均数的 1 /16 ; 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的标准差为 其均数的 1 /1. 6, 显然后者的标准差过大 。 也就是 说有 55例患者 ( 81 例中的 68%患者 ) , 平均每周心 绞痛发作次数最少 4. 5次 , 最多 20. 1 次 。 患者之间 临床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 为今后治疗效果观察可能 带来困难 。 ( 待续 ) 收稿日期 : 2007 01 25 新书推介 科学 、 规范 、 实用 社区医师必读的 《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丛书 》 冯 慧 敏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北京 100078) 高血压 、糖尿病 、脑卒中 、冠心病是我国当前疾病死 亡的 主要因素 。 虽然人口的老龄化 及人群危险因素不断上升 , 但 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仍处于较 低水 平 , 慢性病正在吞噬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与生命 。 世界 卫生 组织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 : 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 性病 实施干预 , 在未来 10 年 内 , 每年 将 减少 2% 的慢 性病 发病 , 至少可以挽回 3600 万人早逝的生 命 。 基于 大量慢性病 防治 实践证明 , 慢性 病防 治 的 关键 点 是 “ 3 个 环节 ” 和 “ 3 个 人 群 ” 。 “ 3 个环节 ”即控制危险因素 、早诊早治 、规范管理 。 “ 3 个人群 ” 即一般人群 、高危人群 、患病人群 。 慢性病防治需要 贯穿于生命的全过 程 , 针 对慢性 病发展 的不同 时期 , 采取 有 针对性的分层干预 与管理 策略 。 国际 上有关 疾病 管理的 成 熟经验表明 , 建立和发展一体化保健与费用支付体系相 结合 的疾病管理模式 , 以提高全人群的卫生保健水平和降低 医疗 费用 , 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团队作用是解 决这 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 为了贯彻落 实 《国 务院 关于 发展 城市 社区 卫生 服务 的 指导意见 》 , 充分体现社区卫生首善之区的 优势 , 发挥社区卫 生服务网络在疾病管 理中的重 要作用 。 为了尽 快提 高社区 医生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 使高血压 等四种最主要的慢性病人 在社区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 , 北京 市卫生局组织国内著名的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和社区卫生技 术与管理专家共同编写了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 》。 在 《常见慢 性 病社 区 综 合防 治 管理 手 册 》 的编 写 过程 中 , 充分听取 了社 区医 生的 意见 并经 过了 专家 们 的多 次论 证 。 坚持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 以循证医学为 依据 , 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 、早诊 早治和病 人的规 范化 管理入 手 , 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 并增加了 各种慢性病的诊疗管理流程图及常用工具表 , 力求使内容具 有科学性 、实 用性 和指 导性 。 该书 已由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出 版。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 治管理手册 》包括 : 《高 血压管 理分册 》; 《糖尿病管理分册 》; 《冠心 病管 理分册 》; 《健康教 育指导分册 》; 《康复指导分册 》 ; 《心理 问题初筛与 干预指导 分册 》; 《营 养膳 食干 预指 导分 册 》; 《运 动干 预指 导 分册 》; 《戒烟行为干预指导分册 》 ; 《疾病责任管理指导分册 》。 · 34· ·讲 座 · ( 总 350)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5 期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5讲 两组之间比较时的可比性问题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1实例 ( 21) 为了观察黄芪加脑维敏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 , 作者于 2000 年 2月至 2002 年 3 月 , 选择了 90 例经 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 。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 定向力 、计算力及语言障碍 , 其中失语 12 例 。 瘫痪 肢体上肢肌力 0 ~ 1 级者 36 例 , 2 ~ 3 级者 46 例 , 4 级及以上者 8 例 ; 下肢肌力 0 ~ 1 级者 25 例 , 2 ~ 3 级者 50 例 , 4 级及以上者 15 例 。 全部病例分为两 组 。 治疗组 50 例 , 男 37 例 , 女 13 例 ; 年龄 45 ~ 82 岁 , 平均 63. 2 岁 。 对照组 40 例 , 男 30 例 , 女 10 例 ; 年龄 44 ~ 81 岁 , 平均 62. 7 岁 。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 射液和脑维敏注射液治疗 ;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 糖酐加 复方 丹参 液治 疗 。 结 果治疗 组痊 愈 16 例 ( 32. 0%) , 显 效 20 例 ( 40. 0%) ; 对 照组痊愈 8 例 ( 20. 0%) , 显效 15 例 ( 37. 5%) 。 治疗组疗效高于 对照组 , 说明黄芪加脑维敏有利于肢体 、 语言 、计算 及定向障碍的恢复 。 评议问题 : 作者在病例分组方法上你认为是否 恰当 , 应当如何改进 。 参考答案 : 为了观察黄芪加脑维敏注射液治疗 脑梗死临床效果 , 作者选取了脑梗死病人做平行对 照临床观察 , 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 作者将 9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 治疗组 50例 , 对照组 40 例 。 分组时最理想的方法 是采用随机的原则 , 由于临床上种种客观因素的限 制 , 很难做到完全随机分组 , 因此也不必过于刻意追 求 , 只要尽量做到使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具有可比 性 , 就已经很不错了 。 本实例最大的问题是分组时 , 两组病例的可比 性没有交代清楚 。 所谓可比性是指两组比较时 , 除 了治疗方案两组不一样外 , 其他凡是可能影响治疗 效果的其他因素 , 两组之间均应当大体一致 。 本实 例中作者考虑到了患者的年龄 、 性别并且尽量做到 了两组相近 。 但其他与效果关系密切的因素 , 如患 · 30· 者的定向力 、 计算力 、 语言障碍程度 、 失语以及上 、 下 肢肌力等级情况 , 作者并没有介绍分组时两组病例 之间是否相近 , 因此 , 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 照组 , 但这种差异究竟是由于药物作用的结果 , 还是 两组病例临床轻重程度不同的结果 , 很难作出肯定 的结论 。 正确的分组方法是 , 两组患者中不仅年龄 、 性别 构成比例相近 , 而且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指标如两 组病例中失语的例数 、 上下肢肌力等级分布的构成 比例亦应相近 。 这样两组之间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就大致相近了 , 也可以认 为两组病例具有了 “可比 性 ” 。 在上述前提 下观察得到的疗效结果 , 其可信 程度就大大地提高了 。 2 实例 ( 22) 某作者为了观察维生素 K 1 及硫酸镁佐治毛细 支气管炎的效果 , 于 1998 年 1 月至 2001 年 3 月将 住院治疗的 222 例毛细支气 管炎患儿随机 分为两 组 。 对照组 66 例 , 治疗组 156 例 , 两组患儿年龄均 为 1 ~ 6个月 , 临床症状大体相似 。 两组患儿均经常 规抗感染 、 雾化吸入 、 吸痰等治疗 。 治疗组在此基础 上加用维生素 K 硫酸镁 。 两组治疗结果 , 治疗组 1、 156 例中显效 121 例 ( 78%) , 有效 33 例 ( 21%) ; 对 照组 66例中显效 16 例 ( 24%) , 有效 44 例 ( 67%) 。 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 , χ = 7. 98, P 0. 01, 两组差异 有高度显著性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评议问题 : 你对作者关于维生素 K 1 及硫酸镁佐 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的临床评价有何看法 。 参考答案 : 首先 , 作者提出的 “随机分组 ”研究 方法是 不 恰当 的 , 临 床上 病 人是 陆 续就 诊 的 , 从 1998 年 1 月至 2001 年 3 月共计 3 年多的随机分组 工作 , 其难度是很大的 。 如果是随机分组 , 两组的病 例数应该大体相近 , 而本研究中两组病例数相差悬 殊。 其次 , 作者根据两组治疗效果的统计学分析结 2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5期 ( 总 351) 2 ·讲 座· 果 , 所作出的 临床疗效评价 不够严谨 。 χ =7. 98, P 0. 01, 只能说明治 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效果的差 别 , 由于选择病例方法不当 ( 抽样误差 ) 所造成的可 能性不到 1%; 它并不能直接证明 “治疗组的疗效明 显地优于对照组 ”。 治疗组有效率 ( 99%) 与对照组有效率 ( 91%) 不同 , 既然由于抽样选择病例的误差造成的可能性 很小 ,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 通常应从以下两 方面分析 : ①是否是由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例 之间的 “可比性 ”不好造成的 。 严格地说治疗组与 对照组比较时 , 除了治疗方案两组之间不同外 , 其他 凡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 如年龄 、性别 、临床类型 等等 ) 两组之间均应大致相似 , 必要时尚应一一进 行统计学检验 。 否则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 照组 ”很 可能是由于某一影响因素 ( 在两组之间不一致的因 素) 所 造 成 的 , 并 不 是 “治 疗 方案 ” 作 用的 结 果 。 ②只有在排除了各种 影响治疗效果 的有关因素之 后 , 我们才可以认为 , 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是 “治疗 方案 ”不同的结果 , 才能肯定治疗方案 ( 本例为维生 素 K 具有提高疗效的作用 。 1 及硫酸镁 ) 3实例 ( 23) 某作者于 1996 年 4 月至 2000 年 6 月采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方法 , 对痛 风性关节炎进 行疗效观察 。 作者在骨伤科门诊共收集到痛风性关节炎 82例 , 随 机分为两组 。 中西医结合组 ( 治疗组 ) 50 例 , 其中男 35 例 , 女 15 例 ; 年龄 42 ~ 67 岁 ; 病程 2 天 ~ 17 年 , 平均 4. 4 年 。 中医诊断 : 湿热蕴结型 18 例 , 瘀热阻 滞型 9 例 , 痰浊阻滞型 11 例 , 肝肾阴虚型 12 例 。 西 药组 ( 对照组 ) 32 例 , 其中男性 23 例 , 女性 9 例 ; 年 龄 41 ~ 69 岁 , 平均 51. 5岁 ; 病程 3 天 ~ 15 年 , 平均 4. 2年 。 中医诊断 : 湿热蕴结型 10例 , 瘀热阻滞型 8 例 , 痰浊阻滞型 4 例 , 肝肾阴虚型 10 例 。 两组一般 情况相似 , 具有可比性 。 评议问题 : 作者对 82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 法你认为是否恰当 。 你是否同意作者提出的 “两组 具有可比性 ”的观点 。 参考答案 : “随机 ”的概念不是 “随意 ” , 也不是 “随便 ” , 它是完全客观地不伴有任何主观因素在内 的 , 按照事先规定的原则与标准进行操作的一种科 学方法 。 作者在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治疗试验中 , 对 病人分组采用随机的方法 , 其出发点是正确的 。 比 较简单的随机分组方法有以下几种 。 ①抓阄法 : 即 事先做好纸阄 ( 上面写有治疗组或对照组的代号 ) 由与研究无关人员抽取 。 ②固有编号法 : 即根据病 人固有的 “编号 ”, 如身份证编号的尾数 、出生年月 日的日期数 、 居住处所的门牌号数等 , 根据上述数字 的单双数分组 。 ③随机数目表法 : “随机数目表 ”是 由专业人员编制的一本书 。 应用者可根据病人的数 量 , 从书中按规定的方法选取相应的数字 , 再按每个 数字的单双号分两组 。 随机分组 , 通常两组的例数 相近 。 临床试验的特点是试验不能影响患者的治疗 。 我们不能设想 82 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都收集齐后 再开始随机分组 , 然后分别按中西医结合和西药治 疗 。 实际上本实例作者用了 4 年零 2个月的时间积 累了 8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 也就是说随机分组 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实施 两种治疗方法和 临床观 察 , 从 1996 年 4 月即已开始并持续 了 4 年零 2 个 月 。 该项工作需要一个严格的试验设计方案 , 一个 主持经常性和比较稳定的临床治疗观察实施小组 , 以保证试验观察的质量 。 按上述要求完成一项随机 性分组的临床试验 , 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时 , 其难度 是很大的 , 有时是难以实施的 。 如果说 上 述 两种 治 疗 痛 风 性关 节 炎 的 方 案 ( 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 ) , 从 1996 年 4 月即 已在病人中实施 ; 到 2000 年 6 月共治疗了 82 例患 者 , 其中采用中 西医治 疗的 50 例 , 单 纯西 药治 疗 的 32 例 。 然 后 收 集与 整 理 临床 资 料 进行 比 较 。 那么这种临 床观察 方法 属于回 顾性临 床观 察 , 不 能用随机分组临 床试验的方法进行撰写 。 回顾 性 临床观察方法 , 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 实施起 来 比较容易 , 但其价值 、结论的可靠性不如前瞻性 随 机分组的临床试验 。 “可比性 ”是统计学专业术语 , 具有较严格的概 念 , 在专业性文章中不宜随意采用 。 在临床随机分 组治疗效果观察的研究中 , “治疗 组与对照组具有 可比性 ”, 是指两组间除了治疗方案不同外 , 其他凡 是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 如年龄 、性别 、临床类 型等都 应 当相 近 , 并 逐项 通 过显 著 性检 验 , 证 明 P 0. 05时 , 方可描述为 “两组具有可比性 ”; 否则只 能描述为 “两组在年龄 、性别 、 临床类型等方面大致 相似 ”。 · 31· ·讲 座 · ( 总 352)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5 期 4实例 ( 24) 某作者采用青霉素与双黄连对小儿呼吸道感染 进行治疗效果观察 , 作者用一年的时间 , 收集到小儿 呼吸道感染患者 154 例 , 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 治 疗组 80 例 , 男 49 例 , 女 31 例 。 急性扁 桃体炎 36 例 , 急性咽炎 25 例 , 支气管炎 13 例 , 肺炎 6 例 。 对 照组 74 例 , 男 40 例 , 女 34 例 。 急性扁 桃体炎 34 例 , 急性咽炎 24 例 , 支气管炎 11 例 , 肺炎 5 例 。 治 疗组采用青霉素与双黄连治疗 ; 对照组只用青霉素 治疗 。 两组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疗程 3 ~ 5 天 , 下呼 吸道感染疗程 5 ~ 7 天 。 治疗结果 , 对照组显效 32 例 , 有效 30 例 , 总 有效 率 83. 6%; 治 疗组 显效 45 例 , 有效 31 例 。 总有效率 97. 1 %。 结论 : 青霉素与 双黄连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其疗效优于单用青霉素 治疗效果 。 评议问题 : 假如你参与该项小儿呼吸道感染临 床治疗效果观察工作 , 你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是否需 要做些调整 。 参考答案 : 作者用 1 年的时间收集到 154 例小 儿呼吸道感染 病例 , 计划 对青霉 素加双 黄连 的治 疗效果进行评 价 , 并 设青 霉素治 疗组作 为平 行对 照 。 当然这项工作是逐渐开展的不断接 收新的病 例同时进行治 疗效果 观察 , 总结 工作是 在一 年后 进行的 。 作者将 154 例 分为 治疗 组及 对照 组 , 分 别为 80 例及 74 例 。 两组 病例在性别构 成及上下 呼吸道感染例构成方面尽量做到 具有可比性 。 所 谓可比性是指评价某 种药物 ( 或治疗 方法 ) 时,试 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除治疗用的药物 ( 或治疗方法 ) 不同外 , 其他 凡是能 够控 制的影 响治疗 效果 的因 素 , 两组之间应当尽量 一致 , 对照组与治 疗组之间 的可比性 , 是治疗 效果 评价研 究的 基础 。 影 响治 疗效果的因素 中 , 年龄 、性别 、临床 类型 是最 基本 的 , 其他影响 因素要 求研 究者予 以充分 重视 并加 以控制 。 本实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构成及 上下呼吸 道感染病例构成方面基本一致 , 具有可比性 ; 而上 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治疗效果可 能存在差异 。 作 者在设计治疗 方案时 , 上 下呼吸 道感染 疗程 的时 间是不一样 的 。 评 价治 疗效果 时 , 最好 也能 按上 下呼吸道感染 病例分 别统计 , 分 别计算 上下 呼吸 道感染的有效率 。 这样评价青霉素与双 黄连联合 · 32· 治疗的临床效果时 , 结论可能更加线) 某作者观察双黄连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 效果 。 作者将 13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 。 对 照组患者 30 例采用常规治 疗方法 , 30 例中急性扁 桃体炎 14 例 ( 46. 7%) , 支气管炎 11 例 ( 36. 7%) , 肺炎 5 例 ( 16 . 6%) ; 治疗组患 者 108 例 , 在常规治 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 , 108 例患者中急性 扁桃体炎 54 例 ( 50 . 0 %) , 支气管炎 8 例 ( 7. 4%) , 肺炎 4 例 ( 3. 7%) , 急性咽炎 42 例 ( 38. 9%) 。 观察 结果 : 治疗组显效 82 例 ( 75. 9%) , 对照 组显效 12 例( 40. 0%) , 两组 差异 有 显著 性 ( χ = 9. 13, P 0. 05 ) 。 作者认为治疗呼吸道 感染 , 在常 规方法 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 , 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 评议问题 : 根据实例所提供的资料 , 你是否同意 作者认为双黄连有提高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疗效作 用的看法 。 参考答案 : 实例所提供的资料 , 作者认为双黄连 可以提高呼吸道患者的临床疗效的看法是值得商榷 的 。 作者在对治疗组观察的基础上 , 设立了对照组 的做法是正确的 , 但作者忽略了对照组患者在临床 病种构成上 , 临床类型轻重 、病程长短以及年龄 、性 别等方面应 与观察 组的病 例大 致相 似 , 即所谓 的 “可比性 ” 。 我们试做一表 ( 表 1) , 比较两组病例病 种的构成 , 可以看出两组之间的差异 。 值得提出的 是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系统疾病 , 由各自独立的疾病 组成 , 其临床表现 、病程 、病型及临床治愈水平各不 相同 。 本实例资料 , 作者并没报告各病种两组治愈 率比较 , 只报告了两组总体治愈率比较 , 因此尚不能 排除由于两组病例在病种 构成比例上存在 较大差 异 , 同时又不掌握不同病种之间治愈率的差别 , 仅仅 根据总体病例之间比较 , 即认为治疗组的治愈率高 于对照组这一结论 , 其依据是不充分的 。 表 1两组病例病 种构成比较 ( %)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108 30 急性扁桃体炎 54( 50. 0) 14( 46. 7) 支气管炎 8( 7. 4) 肺炎 急性咽炎 2 4( 3. 7) 42( 38. 9) 0( 0) 11( 36. 6) 5( 16. 7) ( 待续 ) 收稿日期 : 2007 03 02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年 第 35 卷 第 6期 ( 总 421) ·讲 座·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6讲 两组比较的统计学检验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 100083) 1 实例 ( 26) 某作者为了观察丙泊酚合用阿托品在人工流产 中的效果 , 于 2001 年 10 月到 2002 年 4 月选择自愿 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 400 例 , 年龄 19 ~ 32 岁 , 妊娠 6 ~ 8 周 , 经尿 H C G 和盆腔 B 超检查证实为宫 内妊 娠 。 全部 早 孕 妇女 分 为观 察 组 与对 照 组 各 200 例 。 对照组按常规人工流产手术操作 ; 观察组按规 定要求与方法给予阿托品和丙泊酚后开始手术 。 两 组按同样要求观察呼吸 、 脉搏 、 血压 、出血量 、疼痛 、 人工流产综合征等各项指标 。 下面仅将两组孕妇脉搏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 表 1两组孕妇术后脉搏情况 ( %) 例数 观察组 对照组 P 200 200 脉搏加快 4( 2. 0) 2( 1. 0) 脉搏减慢 0( 0) 28( 14. 0) 0. 05 进行显著性检验 , 分别给出各自的 P 值 。 同时应强 调指出的是 , 给出 P 值时 , 必须说明显著性检验 是 用的哪一种类型 。 本实例表 1中所列资料为计数资 料 , 两组比较时应进行 χ 检验 。 两组孕妇脉搏加快 与脉搏减慢在各自的 P 值前均应给出各自的 χ值 。 其表示方法见表 2。 表 2两组孕妇术后脉搏情况 ( %) 例数 观察组 对照组 2 χ P 2 2 脉搏加快 4( 2. 0) 2( 1. 0) 0. 169 0. 90 脉搏减慢 0( 0) 28( 14. 0) 30. 107 0. 005 200 200 由表 2 可以看出 ,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术 后脉搏加快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 而对照组脉搏 减慢的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 附: 关于两组间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 , χ 检 验的区别 , 参见表 3 与表 4 的例子 。 表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比比较 ( 例 , %) 治愈 治疗组 对照组 46( 53. 5) 20( 21. 7) 有效 23( 26. 7) 29( 31. 5) 无效 17( 19. 8) 43( 46. 7) 合计 86( 100. 0) 92( 100. 0) 2 评议问题 : 上述实例中两组孕妇术后脉搏变化 比较 , 在表 1 中的表示方法你认为有无改进的必要 。 参考答案 : 实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术 后脉搏变化情况比较 , 用表 1 所列数据表示是正确 合理的 。 存在的问题是 , 两组孕妇脉搏加快的和脉 搏减慢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时 , 仅给出一个 P 值是 不对的 。 应当两组孕妇的脉搏加快和脉搏减慢分别 失 , 晨僵时间减为半小时 , 四肢活动恢复正常 , 双手 握力增强 , 实 验室检查 : R F 86. 2I U/m l , E S R 39 m m/ h ,C R P15m g /L 。 例 2: 王某 , 女 , 34岁 。 双手指肿痛半年 , 加重伴 活动无力 1 周 。 患者半年来双手指节疼痛 , 夜间加 重 , 晨起活动不灵活 , 伴双手冷 1 ~ 2 小时。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