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界“福尔摩斯”的探病之道

作者:  时间:2018-08-08  热度:

  今年80岁的林果为教授被誉为血液界的“福尔摩斯”。行医56年的他,侦破过许多疑难“案件”。正如他的名字“果为”,他看病不仅果断敢为,对病人更怀有一种极端负责的细致与关爱。他对医学事业的严谨与敬重,是病人之幸,也给许多年轻医生以启迪。

  我国著名临床血液学家和临床流行病学奠基人、华山医院血液科终身教授、血液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第二届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临床血液学,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铁缺乏症的研究。

  几年前,12岁的小君因高热和大腿疼痛等症状从外地来到上海求诊,辗转了近10家医院,得到的诊断都是慢性多发性骨髓炎,可是按此治疗后,并没有效果,不仅高热多次来袭,还逐渐出现了不能站立的症状。眼看着儿子几乎就要瘫痪,父母心急如焚,带着他慕名来到华山医院,在他们眼中,这里就是最后一线希望。

  林果为仔细看了报告后,怀疑小君患的是一种名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罕见疾病。他和病理科医生仔细讨论,并再次诊断,终于在显微镜下找到了关键证据,确定小君所患的确实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在林果为的学生、华山医院血液科医生陈勤奋看来,林老师的一句“看得细”,源自于他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他对病人的每一张化验单都抱以十分慎重的态度,任何细微的异常他都不放过,而且他总能问出一些别人问不到的细节,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成败。”

  在他看来,过去诊断血液科疾病主要靠骨髓片,现在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形态学必须相结合才能进行综合诊断。“单靠一个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林果为说:“如果真要说福尔摩斯,那也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一群人。”

  有时候他看似不经意地提的一个问题,却恰恰问在要害处,学生一旦答不上来,常常是后背一身汗;可如果答出来了,那么对病人的病史资料也就了解清楚了,对于进一步的诊断也就有了信心。所以大家“怕”跟他查房,又喜欢跟他查房。

  不久前,林果为受邀担任国内公认的内科学经典巨著——《实用内科学》第15版的主编,这部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教材被誉为是中国的“希氏(Cecil)内科学”,它几乎是我国所有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