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了众多国际学校孩子后,发现中国孩子在学术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中国孩子能够准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但是无法将自身的想法用笔表达出来!在这里分享一些学生的学习经历。
1、来自某北京名校,各科目成绩显著,英语较好,初三毕业后去某IB国际学校读书。在G10下半年的时候,要做Personalproject.每次得分总是很低,英语表达不畅通,不知如何找资料,找了资料不知如何恰当使用等。
2、武同学,来自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在学习IGCSE阶段,各科成绩均很好,有些科目成绩能达到A和A*。但是在进入IBDP阶段,由于无法适应IB课程大量的写作要求,不能按时提交作业,导致平时成绩不佳。为此,武同学十分苦恼。
3、何同学,来自英国某寄宿中学。何同学在学校选修体育科目,虽然是体育科目,但是仍经常要提交与体育有关的小论文,这让何同学一时很难适应。
从国内普通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到国际学校课程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同学们不只是英语一个软肋,研究式学习,也是学生从未受过的训练。
其实不只是从Localschool转到IB学校有这个问题,转到英国,美国的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很多家长不清楚国际学校的或者国外的课程到底是如何学的,下面的文章也许能有所感悟:(文章来源:《我要去美国读大学》—董一夫)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可以用国内语文课上的“读后感”模板来应付读书笔记,也就是一般先把书中内容梗概写一下,再写几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师的“朱笔御批”(书法直逼英语狂草,极难辨认)总是问题一大堆。这些问题对我而言,简直“太伤自尊了”。我实在弄不懂,他的那些问题和我读过的书有什么关系。大概在头几十篇读书笔记中,老师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着“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么”,“给我你的viewpoint”……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知道看别人的书,为的是生产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读书笔记的老师面谈时(类似中国家长会,但谈学生情况都是一对一面谈),曾委婉地请老师对我读书笔记的用词、句式和语法等“多加指点”。老爸事后说,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实就是无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师对老爸说,不要担心一夫的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想的人多……
这些话让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我思考,启发我思考,“逼迫”我思考。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业,我不得不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慢慢地,“朱笔御批”中的内容变成了“商榷”和探讨,而有时则干脆是我的名字后面加上两个英文单词:“Greatjob(非常好)”。天天读书“写作”的结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个学期末,不仅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戏剧等全部八门功课上,都得到了A。”
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对如何学习国际学校的学习内容有了解,从东方教育体制进入西方教育体制,确实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但是,完成这种转变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仍需要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般在专业老师5-10次课的指导下,就可以克服写作问题。
要解决写作问题关键在于时间规划,绝不能出现拖延问题。以IB经济科目的小论文为例,一般每篇论文老师都会给定主题,字数要求在200-400字左右,一周之后上交。要完成这篇文章,应当分以下步骤: